多因素引发中药材价格上涨
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 ,中药材价格进入上行周期,今年部分品种价格更是同比翻倍 ,甚至翻10倍。中药材价格的异常波动引发广泛关注。
河南许昌禹州市是中国四大药都之一 ,在当地中药材集散市场可以买全国 、卖全国。禹州药业商会会长贾少伟告诉记者,以往十元八元的甘草现在涨到几十元,过去不同年份药材价格互有涨跌 ,但在近3年里持续上涨 。涨价幅度高、延续时间长是这次中药材涨价的主要特点。
存在资金炒作因素
据了解,当前中药材价格普遍上涨 ,但涨幅最大的还是当归、黄芪 、甘草等几种常见的中药材 。“西洋参今年跟去年相比涨了七八十元 ,生意总体一般。”售卖名贵药材的商户魏攀禹说 。
禹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程书年表示,造成中药材价格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,但也存在“非正常”因素。
程书年认为 ,药材价格上涨,部分原因是市场正常的供需变化 。一方面 ,随着中药知识的普及 ,人们的养生意识增强 ,不少单位和个人通过购买中药材制作养生保健产品,市场需求增多 。另一方面,国家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要求越来越高,包括农残 、重金属之类的检测标准不断规范 ,中药种植成本有所上升 。“比如酸枣仁等小品种药材 ,产量少 ,市场需求的波动会对价格造成扰动 ,这样的价格上涨属于正常的。”程书年说 。
另一部分则是非正常因素。“此次涨价的非正常因素主要是炒作资金的进入 。”贾少伟认为 ,这种炒作是提前布局好的 ,虽然传统经营模式中就存在囤积现象 ,但这3年涨价严重,炒家进入中药市场囤积居奇是主要原因。
受炒作资金影响的药材有一个共同特点——产地集中。贾少伟以猫爪草为例进行解释 ,猫爪草主产于河南淮滨一带 ,别的地方产量非常小。炒作资金从产地购买囤货后 ,便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中药材定价。而产地较为分散的中药材品种,则不易形成垄断。
各方利益受损
中午时分 ,在禹州陇西大货店门前,药商连亚栋正忙着给消费者称量药材。连亚栋来这个市场已有8年,平常就在店里负责销售药材,在记者采访的十几分钟内 ,有几位顾客陆续进出店铺 。“来店里的散户和批发商都有 ,但主要还是批发商 ,不过最近批发商要的量没以前多了。”连亚栋说。
当问起药材价格上涨对生意的影响时 ,连亚栋连连摇头:“价格上涨对俺没啥好处。就是刚涨起来的一段时间会多少挣一点吧,此后店里进货成本高了,销量少了 ,利润也低了。”
近期 ,药商李骄阳像往常一样帮客户拿货 ,但拿货的量却比之前少了三分之二。他告诉记者 :“往常给药店配送都是一次十斤八斤,现在一斤一斤地要。”中药经销商在高价的药材面前没有其他办法,只能通过减少进货量来控制成本开支,同时等待药价的回落。就像连亚栋所说,“这没办法 ,俺掌控不住它涨价,也掌控不住它降价,只能说以前一样货能买1吨的钱 ,现在一样货只能买二三百斤”。
虽然大幅涨价集中在个别中药材 ,但整个中药材市场都受到了影响 。在红色招牌居多的市场上 ,卉丰花茶的蓝色招牌格外显眼,不过这里的生意却比较冷清。药商李晓阳卖中药花茶9年了,按照“高三年 、低三年 、不高不低又三年”的说法 ,他差不多经历了一个价格周期 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,李晓阳表示 :“最近尽管有些药材降价了,但生意还是不如往年。受中药高价的刺激 ,现在的货周转都不快,相应库存也没那么多 。够卖就行 ,卖完再买 。”
对于药农来说 ,短期没有经济损失 ,但从长期看,价格大幅波动影响了市场正常调节机制 ,最终种植户会面临更大风险 。
贾少伟分析,一方面 ,在没涨价的时候,种植户的中药材已经被囤货的炒家买走,种植户在其中没有多少获利 。另一方面 ,种植业有跟风心理,看到涨价了明年药农就会多种高价药材,市场供应增加了,价格下跌就会赔钱。
中药材价格上涨对药企也造成了负面影响。尽管生产成本增加,但部分药品在销售端价格涨幅受限 ,药品生产企业也面临亏损的风险。位于禹州的华夏药材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军强告诉记者:“在中药材价格上涨的时候 ,我们也只能通过减少进货量来减少亏损。”
多举措稳定价格
面对多种因素引起的药材价格上涨,应当如何应对?相关专家给出了建议 。
针对中药材的“非正常”涨价现象 ,一方面,有关部门应积极出台有效举措 ,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,约束引导中药材行业稳定健康发展。另一方面 ,中药材主要产地与大型医药公司应积极作为,探索建立大宗常用中药材储备机制,对冲市场波动风险,做好中药材的战略储备 。
药农是中药材的生产者 ,也是中药材产量的直接决定者。只有保障了药农的权益,才有望维持中草药行业的良性发展。专家表示,应鼓励种植户扩大中草药规范化 、标准化 、规模化种植,摆脱目前相对粗放的格局。同时,国家层面可探索搭建数据平台 ,通过收集分析大宗药材主产地种植成本、市场需求等相关数据,及时发出预警提示信息,引导药农合理规划种植面积 ,避免供需变化引起价格大起大落 。
此外,程书年还建议,加强对药农利益的保障应当从普及种植保险入手,解决药农对购买保险的抵触心理 。“目前已经有保险公司针对中药材种植推出了相关保险产品 ,但部分药农一听要交钱 ,就担心一旦没有灾害保费就白交了 。”程书年认为 ,有关部门应当研究种植户的心理特点,从合适的角度加强对种植户的宣传,提高药农的保险意识。同时,应当优化当前的险种设计,切实保障药农权益。(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)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iphonednn.com/jieda/577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